如何利用照明设计改善医院病房的环境?

日期:2025-07-21

  改善医院病房环境的照明设计,不只是解决“看得见”的问题,更是一种关照患者生理节律、心理情绪与康复效率的医疗辅助手段。现代医疗照明已经从单一照度控制,逐步转向“以人为本”的智慧光环境营造,其目标是在保证诊疗功能前提下,提供柔和、节律协调、氛围温暖且具个性化调节能力的照明系统。

  一、依据昼夜节律,调整病房光环境的时间维度

人类的昼夜节律(生理时钟)受到光线强烈影响。若照明忽略这一规律,会扰乱褪黑素分泌,影响睡眠质量,延缓康复。为此,病房照明应随着时间动态变化:

白天的光宜偏冷白(5000K以上),照度适中,以激活清醒状态,提高活力;

傍晚到夜间则应切换为暖白光(2700K-3000K),色温降低,有助于放松身心;

深夜时段则需进入低照度、暖色调的“静默光”模式,避免打扰休息。

这种照明节律控制可以借助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调节,也可结合床头面板允许患者手动微调,满足个体差异。

  二、照明分区,照顾医患不同视觉需求

病房空间既是治疗场所,也是患者日常起居环境,因此光的设置要精细划分功能区。

首先是诊疗区域,如床头、查房通道等,这些区域应配有高显色性(Ra>90)的局部照明灯具,以准确判断肤色、伤口愈合等临床信息。

其次是生活照明区,如床头阅读灯、起夜感应灯等,需具备柔和光质与低眩光特性,避免过亮刺激眼睛。

第三是环境照明区,顶灯或筒灯可采用漫射方式提高整体亮度,营造明朗氛围,但应避免直射病人眼睛,可通过灯罩造型或灯具布置角度优化。

分区照明的一个重点,是实现灯光的“分层”,顶光与壁洗、局部与整体有序配合,让病房空间在视觉上更有层次感,也在使用上更具人性化。

  三、采用低眩光与无频闪光源,提升视觉舒适度

病人在卧床状态下,眼睛更易受到灯光直射,因此所有光源应优先选择UGR(统一眩光值)低于19的灯具,并注意灯具安装角度,防止光斑直入眼帘。

另外,照明设备应使用无频闪驱动(或低频闪LED)光源,以减少眼睛疲劳和视觉干扰。频闪虽肉眼难察觉,但长时间暴露对视觉健康与心理舒适都有潜在影响。

  四、灯光作为情绪调节工具,营造疗愈氛围

研究显示,柔和温暖的光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,有助于舒缓患者情绪。因此,在病房照明设计中引入“情绪光”理念,通过色温变化或渐变灯效,帮助患者放松心情、建立安全感。

在儿童病房中,可以加入趣味灯具或彩色光源,为治疗营造轻松氛围;而在重症监护病房(ICU)中,则可在特定时段播放柔和光波模拟自然光,帮助患者恢复昼夜节律感知。

  五、强调可调节性与智能控制,满足不同用户需求

现代病房照明系统应具备高度可调节性。患者、医生、护士对光的需求不尽相同,单一固定光源难以满足所有人。因此,病房应配备多组独立灯路,并设有智能面板或语音控制系统,让用户能依据场景快速切换光效,如“诊疗模式”、“阅读模式”、“夜间起身”等预设状态。

同时结合感应技术,如红外或热感应器,实现自动照明开启和关闭,也可设定定时调光或缓亮缓灭,避免突然亮起对病人的惊扰。

  六、结合自然光,打造复合型光环境

自然光对患者身心恢复有正面作用。因此,病房照明设计应考虑窗户朝向、日照时长,将自然光引入室内,配合人工照明形成节能且舒适的复合光源系统。

如采用自动卷帘与智能灯控联动,当阳光充足时自动降低灯具亮度,节省能耗;傍晚或阴雨天则提升人工照明强度,保障照度均衡。

在无窗病房中,可以借助“人工天窗”系统,用模拟自然光变化的灯具嵌入吊顶,营造出日光穿透的空间感,缓解幽闭压抑感。

  七、照明材料与设备选择注重抗菌与安全

医院病房的特殊性要求照明设备在设计时还需兼顾防尘、防潮、防菌、防爆等标准。灯具外壳应使用易清洁、抗菌材料,密封性好,不易积灰;避免使用过多缝隙结构或金属构件暴露,减少病菌滋生风险。

  结语:

病房照明的价值,远不止“能看清”那么简单。它是一种可以温暖情绪、同步生理节律、助力康复、促进互动的空间能量载体。未来,医院照明将更智能、更人性、更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