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通过照明设计来提高城市的可访问性?

日期:2025-09-04

  在当代城市设计中,“可访问性”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涉及残障人士出行便利的技术术语,而逐渐演变为一个涵盖公平、包容、安全与体验的整体概念。它要求城市中的每一位使用者,不论其身体条件、年龄层次、社会角色或生活习惯,都能以相对平等的方式去接触和享受公共空间。而在这一过程中,照明设计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。光线不仅是一种满足视觉需求的工具,更是塑造空间感知、强化安全感、提升环境质量的媒介。

 以下从多个层面展开,探讨照明设计如何助力城市可访问性的提升。

   一、光线与城市可访问性的内在联系

城市的可访问性包含几个核心维度:物理可达性、信息可识别性、心理可接受性和环境可持续性。照明作为空间的“第二语言”,直接影响这些维度。

1. 物理可达性

   对于盲人、低视力人群、老人或小孩来说,照明决定了道路是否能被安全使用。光线的分布均匀性、眩光控制、色温选择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空间的判断与移动能力。

2. 信息可识别性

   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,灯光承担着“导向”的功能。合适的亮度对比、光色区分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识别路径、入口、交通节点,从而提升城市的导航效率。

3. 心理可接受性

   光线对人的情绪与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合理的夜间照明能减少恐惧感、提升舒适度,使更多人敢于在夜晚使用公共空间,进而提升城市的包容性。

4. 环境可持续性

   城市照明不仅要服务人,还要顾及自然。过度照明会导致光污染,影响动植物的栖息环境。生态友好的照明策略是实现长期可访问性的重要保障。

   二、基础层面的可访问性提升:光的均衡与安全

 1. 道路与人行道照明

街道与人行道是城市最基础的公共空间。良好的道路照明应具备以下特征:

 均匀度:避免出现明暗交替过于明显的情况,因为这会让行人和老人难以判断台阶或障碍物。

 避免眩光:高亮度裸露光源容易刺眼,尤其对低视力人群会造成极大困扰。

 色温选择:中性偏暖光(约 3000K–4000K)既能提供清晰度,又不会因过冷色而让环境显得冰冷疏远。

 2. 交叉口与斑马线照明

交叉口是事故高发点。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可访问性,照明设计需要:

 将重点光打在斑马线上,让过街行人清晰可见;

 利用对比度突出人行横道与机动车道的边界;

 在车道转弯处增加补光,避免盲区。

 3. 公园与社区小径照明

小径空间常常因为光线不足而被忽视,但它们对于老年人和儿童却是重要的生活动线。小径照明应采用低位、柔和的地埋灯或矮柱灯,既避免光污染,又保证足够可见性。

   三、信息导向层面的可访问性:光的指引与识别

 1. 标识与节点强化

照明可以成为城市导航的隐形标志。例如:

 将地铁入口、公交站点用独特的光色或亮度强调;

 在公共卫生间、无障碍通道口设置醒目的灯光提示;

 用光强调地标性建筑,成为市民与游客的导航基点。

 2. 路径引导

在复杂的交通枢纽或大型广场,灯光可以承担“引路”功能。通过连续的光带、地面嵌入式照明或灯光渐变,引导人们自然跟随光线前进,避免迷失。

 3. 智能交互导向

借助智能照明系统,可以实现“人来灯亮,人走灯暗”的动态引导。例如在无障碍电梯间,感应式照明能在用户靠近时自动增强亮度,帮助他们快速找到入口。

   四、心理与社会层面的可访问性:光的安全感与包容性

 1. 提升安全感

研究显示,女性、老人、儿童对夜间环境的安全感需求更高。通过照明设计,可以:

 避免死角,让每一个角落都被适度照亮;

 在停车场、隧道、天桥等高风险区域布置明亮且均匀的灯光;

 采用暖色调照明,传递亲近感。

 2. 建立社会包容性

光线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,它也传达了社会价值。一个有良好照明的城市,能让不同人群都感受到“被欢迎”。

 对于残障人士,无障碍通道与坡道应特别照亮;

 对于夜间劳动者(如外卖员、环卫工),路灯亮度决定了他们的工作舒适度;

 对于夜归的学生或女性,光线的均衡度和色彩直接影响她们的安全感与出行自由。

   五、生态与可持续层面的可访问性:光的克制与智慧

 1. 控制光污染

过度照明会干扰鸟类迁徙、昆虫繁殖,破坏夜间生态链。真正的可访问性,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。

 灯具应有合理遮光罩,避免光线无意义地泄露到天空;

 降低不必要的高色温照明,减少对环境的扰动。

 2. 智能照明节能

通过智能控制系统,照明可以根据人流量与时间段自动调整亮度。例如:

 夜深时段,路灯降低功率至节能状态;

 检测到有人接近时再自动增强亮度。

  这种设计既满足安全需求,又减少能耗,真正实现可持续。

 3. 夜空保护与文化认同

部分城市(如欧洲一些历史古镇)通过暗光照明策略,让居民既能拥有安全可见的道路,又能仰望星空。这种方式提升了生活幸福感,也保护了城市的独特文化氛围。

   六、未来趋势: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可访问照明

1. 智慧城市照明

   借助物联网与大数据,路灯不再只是发光体,还能成为信息节点,实时根据人流车流变化调整光环境

2. 人因照明

   照明不仅考虑视觉,更结合生理与心理需求。通过模拟昼夜节律的灯光,帮助夜班群体调节生物钟,降低健康风险。

3. 艺术化公共照明

   在提升功能性的同时,灯光也可以成为艺术表达。例如用灯光装置美化公共广场,在提供照明的同时营造愉悦的文化体验。

   七、结语

提升城市可访问性不仅仅是铺设无障碍通道或安装扶手,它更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,而照明设计是其中最直接、最感性的部分。光线不仅照亮了道路,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理,传递了城市的价值观与社会的包容性。

  一个真正实现可访问性的城市,不是让少数人勉强适应,而是让所有人都能自然舒适地使用公共空间。从道路到公园,从交通枢纽到社区小径,从智能控制到生态保护,照明在其中既是工具,更是文化表达。未来,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本理念的深化,照明将继续成为提高城市可访问性的关键力量,为每一个市民营造更加公平、舒适与可持续的生活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