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光”不仅是空间的表情,更是安全的底线。应急照明系统正是照明设计中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。我们在项目实践中,无论是别墅住宅、商业综合体还是酒店、办公空间,都必须确保在任何突发情况下,光能持续存在,为人员疏散提供安全可视的路径。
一、应急照明持续时间的法定要求
根据国家标准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(GB 50016-2014 及其2022年版修订条文)及《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》(GB 17945-2020)的明确规定,应急照明系统在正常供电中断后,应立即自动切换至应急工作状态,并确保持续照明时间不低于下列要求:
1. 人员疏散用应急照明
持续照明时间不得少于 30 分钟,以保障建筑内人员有足够时间完成安全撤离。
2. 消防作业用应急照明
在高层公共建筑、地下空间、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,应急照明的持续时间应达到 90 分钟及以上,以满足消防人员进入后实施灭火和救援的需要。
3. 重要机房及安全控制区域
对通信机房、监控中心、医疗急救区等特殊功能空间,应急照明应保证 不少于 2 小时 的持续照明,确保关键系统不中断。
换言之,30 分钟是所有应急照明设计的最低标准,而根据建筑性质与使用功能,应适当延长。对于公共建筑与高人流密度场所,我们公司在设计中通常以 ≥90 分钟 作为常规配置标准。
二、从设计管理角度的技术把控
设计方在项目全过程中承担着照明系统安全性的前置责任。应急照明设计不仅仅是“多加几盏灯”,而是系统性工程。它涉及供电回路独立性、备用电源切换响应、照度标准、标识识别及维护策略等。
1. 系统独立性
应急照明电源应独立于常规照明回路,防止主电源故障导致整体失效。
2. 切换时间控制
在正常供电断开后,应急照明应在 5 秒内 自动投入运行,以避免视觉黑暗期。
3. 照度要求
疏散通道地面照度应不低于 1 lx,公共区域平均照度应不低于 3 lx,同时保证均匀度不小于 0.1。
4. 维护与检测
应急照明系统应具备自检与手动检测功能,确保电池、控制模块及指示灯处于良好状态。
5. 照度分层策略
在高端住宅与商业空间中,我们会根据空间等级区分应急亮度。主疏散路径与电梯厅优先达到规范要求,次要空间采用局部应急照明,既保障安全,又不破坏整体设计美感。
三、安全标准的“设计温度”
设计师不仅体现在光影与美学,更体现在对风险的预判与责任意识。应急照明的持续时间,是安全设计中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指标。 美学可以让空间出彩,但安全才让空间可持续。
四、技术演进与智能化趋势
随着智能照明与物联网系统的发展,应急照明正从“被动安全”迈向“主动防护”。目前在实践中推广以下策略:
1. 集中监控与状态管理
通过 DALI 协议或专用应急监控总线,对所有应急灯具、电池模块进行实时监控。系统能自动记录放电测试数据、报警故障,并在后台生成维保日志。
2. 双电源供电设计
对重要区域设置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(ATS),实现主电源与备用电源间的无缝切换,提高系统可靠性。
3. 智能疏散引导
部分高端项目中采用“动态疏散指示系统”,当火灾报警触发时,指示灯能根据烟雾与温度方向自动改变指向,提升逃生效率。
4. 可再生能源备用模式
对于别墅与绿色建筑项目,我们尝试将光伏储能系统与应急照明电池结合,实现低碳应急供能方案。
五、结语
照明设计的美,不仅在于光影的诗意,更在于风险之下的秩序。在任何一个项目中,我们坚持把应急照明持续时间视为“安全时间”,它是建筑在危机时刻留给人的最后保护。设计的终极目标,不仅是创造视觉的愉悦,更是守护生命的尊严。因此,应急照明的持续时间,必须满足 不少于 30 分钟 的法定下限;无论项目规模大小,不得低于 90 分钟。这不仅是符合法规的技术要求,更是设计师对空间、对使用者、对社会的庄重承诺。